電鑄加工完成后,還要經(jīng)過一些技術(shù)處理,才能得到合格的電鑄制品。這些對電鑄出來的制品進行的技術(shù)處理可以稱為后處理。電鑄的后處理與電鍍的后處理有很大的不同。電鍍的后處理是對表面質(zhì)量的進一步保護,包括清洗、脫水、鈍化、涂防護膜等。而電鑄的后處理第一是脫模,就是將電鑄完成的電鑄制品從原型或芯模上取下來,然后是對電鑄制品的清理。這種清理包括去除一次性原型特別是破壞性原型的殘留物,尤其是內(nèi)表面(如果是腔體類模具)的清理。
①脫模。由于電鑄所用的原型有金屬材料和非金屬材料兩大類,同時又分為反復使用性原型和一次性原型,因此,從原型上脫除的工藝是不同的。如果對電鑄的外表面還有結(jié)構(gòu)等方面的加工,最好在脫模前進行,這樣可以防止電鑄模的變形或損壞。對于不同的電鑄原型,可以選擇以下不同的脫模方法。
a.機械外力脫模法。對于反復使用性原型,多半要采用機械外力脫模法。簡單的電鑄??梢杂缅N子敲擊脫模。如果是有較大接觸面的電鑄模,則需要采用水壓機或千斤頂對原型施加靜壓力脫模。
b.熱脹冷縮脫模法。當原型與電鑄金屬的熱脹系數(shù)相差較大時,可以采用加熱或冷卻的方法進行脫模。通??梢圆捎煤嫦洹姛?、熱油等加熱的方法,在鑄型和原型因熱脹程度不同的情況下松動后,可以比較方便地進行脫模。如果電鑄原型是不適合加溫的材料,則可以采用冷卻法進行冷縮處理,這時可以采用干冰或酒精溶液進行冷卻,同樣可以利用冷縮率的差別而使鑄模與原型脫離。
c.熔化脫模法。對于一次性原型,無論是低熔點合金還是蠟制品,都可以采用加熱使其熔化的方法進行脫模。對于涂有低熔點材料做隔離層或脫模劑的原型,也是采用加熱的方法脫模。對于熱塑性原型的脫模,在加熱后可以將大部分軟化后的原型材料從模腔內(nèi)脫出,剩余的部分可以再用溶劑加以清洗,直至模腔內(nèi)沒有殘留物。
d·溶解脫模法。對于適合采用溶解法脫模的原型,也要根據(jù)不同的材料選用不同的溶解液。比如對于鋁制原型,可以采用加溫到80℃的氫氧化鈉溶液溶解。這時氫氧化鈉的含量為200~250g/L。如果所用的是含銅的鋁合金,則可以在以下的溶解液里進行溶解:
氫氧化鈉
50g/L
EDTA
0.4g/m
酒石酸鉀鈉
lg/L
葡萄糖
l.5g/L
②脫模劑。電鑄完成后,要使原型與鑄模容易分離,必須借助原型與電鑄層之間存在的脫模劑的作用。當然,對于一般非金屬原型來說;脫模并不困難。尤其是一次性原型,可以用破壞原型的方法將原型與電鑄模分離,但是對于反復使用的原型,既要保證電鑄模的完好,又要保證原型可以再次使用,脫模劑就十分重要了。以下介紹幾種常用的脫模劑。
a.有機物脫模劑。有機物脫模劑是用得最多的一種脫模劑,例如涂料、橡膠、石墨粉等。可以用于各種金屬原型。這類脫模劑成本低、操作方便,但是對于不導電的有機質(zhì),要進行導電性處理,因此最常用的還是石墨粉。
b.無機物脫模劑。這主要是指在金屬原型表面生成氧化物薄膜的方法,比如生成鉻酸鹽、硫化物等,因此,也可以叫做化學轉(zhuǎn)化膜型脫模劑。其是金屬原型用得比較多的方法。
由于不同金屬的氧化或鈍化性能不同,需要根據(jù)不同的金屬選用不同的氧化方法或鈍化方法。像銅、鎳、鉻等表面可以用電解法氧化,也可以用化學法氧化。有些金屬有自鈍化性能,比如鋁,會生成天然氧化膜,在其上電鑄,容易脫模,但是天然氧化膜往往是不致密或不完全的,這對于反復使用性原型存在脫模失敗的風險。因此,正確的做法仍然是要進行人工生成隔離層。對于金屬鋁及其合金,要采用電化學氧化生成的脫模層。
c.低熔點合金脫模劑。在金屬原型表面鍍覆一層鉛錫合金,即低熔點合金,然后再在其上電鑄,電鑄完成后,再高溫熔掉隔離層而便于電鑄模腔脫出。這種方法的缺點是脫模層比較厚,對尺寸要求較嚴的制品不宜采用。
③加固與最后修飾。對于有些電鑄制件,特別是用來做模具用的制件為了能適用于各種使用模具的機械,需要配制模架等配制加工和加固加工。對于有些電鑄制品,還存在裝飾、拋光、噴油漆等后處理。